文案猫

柳永离愁别绪的唯美句子106句

文案猫

发布于2023-04-06
标签:更多>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用敷陈其事的赋法来作词,又充分运用俚词俗语,用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关于柳永诗两首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柳永诗两首的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2.深入词中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3.感悟词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提升自己的人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教法和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诵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进杭州;俗话说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及柳永的生平。

2.深入词中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3.感悟词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察作者情感及作者的情感状态。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教法和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朗诵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进杭州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著名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611年大举进攻南宋。这传说虽不可信,但却从反面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下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反复吟咏,感受杭州

1.学生齐读全词,读准字音。

2.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品评鉴赏,流连杭州

思考: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 参考答案: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三吴指的是吴兴、吴郡、会稽,泛指江浙一带,作为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对前两句总结,因为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2)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4)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5)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三秋桂子”照应“叠巘”(时间)“十里荷花”照应“重湖”(空间),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补充:传说 灵隐寺 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香” /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白天笛声悠扬,夜晚歌声欢快,以及渔翁 ,采莲姑娘都很欢快(互文见义)

总结:一首《望海潮》,我们看到,金主完颜亮是不是因为这首诗中的词句引起他的南渡之野心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柳永笔下的'《望海潮》的确是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应了宋初杭州城的盛况。

四、再读全词,品赏手法

1.思考: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点染”艺术鉴赏 。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

点 染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2.除了点染,这首词在写景上还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五、美读全词,告别杭州

那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借助这些文字传递出的这些画面,我们读到了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呢?

【板书设计】

形胜(地理)——自然风光之美

都会(都市)——都市繁华之美 惊叹 赞美 羡慕

繁华(历史)——民生安乐之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

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 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情状。

4、情感基调:请学生讨论,并给出结论。

明确: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赏析全词

1.读画面: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三幅画面。(1)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 ,四目相视,忧伤难言。(2)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3)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

别前 别时 别后

2.品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

明确:帐饮无绪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 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

明确: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实景)

烟波 暮霭 杨柳 晓风 残月(虚景)

渲染离别之情

3.析技巧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以景传情,达到情景交融。全词表达的是伤离别的情感,作者选取冷落的秋景作衬托,如“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渲染离情别绪。总之,本词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4.探名句

(1)本文优美语句很多,不胜枚举,明代词评家贺裳说,柳永此词有“千古俊句”,请问是哪一句?试分析它的妙处?

(2)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赠柳惜别,缕缕离愁

“晓风”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写出别后凄凉

“残月” 透出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是一首现代诗,但意象的选择却充满古典韵味,这些蕴含着独特含义的意象不仅为本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浸透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情感。诗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沉默等意象的选择独具特色,既传统又有创新,营造了一种唯美的离别氛围。

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把柳树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在这里,诗人选取“柳”意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古诗中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离别”的特定含义。《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士卒回忆当初离家时,庭院、村落细柳飘飞的景象:当征人与亲人都沉浸在离别之中时,路边的杨柳似乎也变得善解人意起来,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柔枝,仿佛正张开温情的翅膀,想再与征人握手或拥抱,希望他能再多停留一会,杨柳依依正寓含征人不忍与亲友分别的依恋之情。自此,这一含有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亲友离别时常用的专有名词。甚至到了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柳”因与“留”谐音,所以,亲人、朋友离别常攀折杨柳,以“折柳”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生命常在、早归故里的情感和愿望,通过攀折杨柳来抒发离别之痛,诉相思之苦,道平安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通过夜中听《折杨柳》曲,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其中的灞桥柳色是年年送别的见证人;无名氏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柳织成愁”写出了离别的轻愁;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伤别名句……可见,在古诗中,“柳”是书写离愁别绪必不可少的“背景”或“道具”。

《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就承袭了这一传统意象的含义,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惜别之情。但诗人又有创造,一个“金”字把夕阳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色彩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抹去了传统离别中的凄凉意味,而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温润感人。

接着,诗人写到了第二个意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中的青荇,即一种水草,“青草”这一意象在古诗中也和离愁别绪紧密相连的。绵延无际的青草,如扯不断的情丝,寄托了诗人绵延无尽的思念和离愁。古诗中就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句子。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尽还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用青草写离情的句子。青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愁之绵绵而远;青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愁之盘曲郁结;青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愁之浩渺无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里繁盛无边的萋萋芳草,更让远在异乡的游子充满思乡之情。

在本诗中,诗人选用水草意象好似随手拈来,既符合写作时的具体语境,但在不经意间,又暗含了“青草”这一意象的离别意义,真可谓是妙手偶得,令人惊叹。不仅如此,水草的轻柔也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柔美的意境。

在下一节,诗人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感表达一脉相承,在悄悄、默默中蕴含着几许不舍和依恋。

其实,通观全篇,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康河本身也正暗含了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特点。水的轻柔深渺、连绵不断,恰如离愁挥之不去,古诗中此类诗句比比皆是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无限,离情无限,一条康河,满载诗人的柔情和别情,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极具古典美,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这首现代诗歌含蓄隽永、意蕴丰厚。我们在学习现代诗歌时,如果能留意从古诗意象的角度考查诗歌的情感表达,就会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拓展:

《再别康桥》全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