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中的优美句子58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声声慢)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邸)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李清照.渔家傲)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张泌.寄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圆圆曲)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寓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唐.高骈.山亭夏日)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恋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 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板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恋花)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易.长恨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 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近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1、平仄
这在律诗作法中最为重要。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属于“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平声平坦,仄声短促,有高低变化。所谓“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低回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样,平仄交错,就可以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
汉字一字一音,有几个字就有几个音节。但在律诗中一般都是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或音组,所以又称之为双音节。由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每句的字数都是奇数,所以又总有一个单音节。这样:五言诗每句就有三个节奏,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七言诗就有四个节奏,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是“平”是 “仄”即按音节的划分在一句中交错使用。另外律诗在结构上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平可仄。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的叫“对”,平仄相同的叫 “粘”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就叫“失对”、“失粘”,是作律诗的大忌(如故意“失对”、“失粘”,叫“拗体”,是律诗另一种作法,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专论)。
平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上句“好雨知时节”与下句“当春乃发生”;上句“随风潜入夜”与下句“润物细无声”;上句“野径云俱黑”与下句“江船火独明”;上句“晓看红湿处”与下句“花重锦官城”之间为“对”。“当春乃发生”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晓看红湿处”之间为 “粘”。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以第一句句末两字的平仄来划分,基本上有四种格式:平平脚、仄平脚、平仄脚、仄仄脚。
七绝的四种格式如下:(下面诗句中的黑体字为可平也可仄)
第一种:平平脚,如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平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平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平脚最为常见,第三种平仄脚则少见。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
水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佳称郑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等于七绝的第三种格式两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等于七绝第四种格式两首相加。这里不再例举。
五律也有四种格式,和七律的四种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开头两个字去掉即可。如七律第一种格式平平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变成五律的第一种类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第二、三、四种格式也分别是七律的二、三、四种格式去掉每句前两个字,不再例举。
五绝也有四种格式,也是将七绝的四种格式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即是,如七绝第一种平平脚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就变成五绝的第一种类型,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二、三、四种亦是如此,不再例举。
2、押韵
古典诗词的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而声律又包括平仄和押韵。汉字一般来说都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叫同韵字,如陈、晨、臣、尘的韵母都是en。律诗的对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的必须是同韵字,这就叫押韵。另外,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允许换韵。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低”,第四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泥”,第六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蹄”,第八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的 “堤”的韵母皆是i。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特别是南北字的读音差别很大,所谓南腔北调。既然要押韵,字的读音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产生了制定标准的“韵书”。中国最早的韵书叫《切韵》,是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经刘
《切韵》之后,有人又总结唐代诗人的用韵规则,编了本新的诗韵,这就是明清以后普遍使用的《平水韵》。《平水韵》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类别,共106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一个字作代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古代诗人作诗或今人作古代律诗,就必须熟读乃至背诵《平水韵》,这样才能押韵而不至于乖违。对于写旧体诗的今人来说,押韵似乎不必如此严格,鲁迅说:“(写旧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3、对仗
上面说到诗词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平仄和押韵属于声律,对仗则属于诗歌格式。所谓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词性相同的词依次对应,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对仗是律诗必备的条件,无论五律、七律或排律
水玉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其中颔联“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中,出句“浓荫”和对句“细雨”对仗,且均为偏正词组;出句的“似帐”和对句的“如烟”相对,且皆为介词状语;出句的“红薇”和对句的“碧草”相对,且皆为偏正词组;出句“晚”和对句的“新”相对,且皆为形容词。
颈联“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中,出句的动宾词组“隔竹”和对句的偏正词组“卷帘”相对;出句的动宾词组“见笼”和对句的动宾词组“看画”相对;出句的动词“疑”和对句的动词“静”相对;出句的动宾词组“有鹤”和对句的动宾词组“无人”相对。这就叫对仗。
再看一首五律,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颔联的“草枯
以上只是律诗对仗的一般情况。实际上例外的情况很多,就像名人的错别字叫“假借”一样,名诗人或名诗中不合平仄叫做“拗”,不合对仗者可以解释为“流水对”之类,如唐代山水诗人储光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诗的颔联就不对仗,只有颈联“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对仗。
白居易的七律《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其中首联、颔联、颈联三联俱对仗。王维的七律《既蒙宥罪旋复拜官》除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外,首联、尾联也俱对仗。其中“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
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工对。
这是要求最为严格的一种对仗,即不但要同类词性相对,而且要同类词中的小类也相对,如名词就可以分成天文、地理、时令、人名、地名、动物、植物等许多小类。工对则要求他们全部或大部相对。如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其中“南”与“北”是方位对,“檐”与 “户”是宫室对,“纳”与“迎”是动词对,“冬天”与“夏月”是时令对,“暖”与“凉”是形容词相对。但像杜甫的“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前四个字对的很工整,最后一字“阔”是形容词,“流”是动词,没有对仗,但也算是工对。
2、宽对。
与工对相反,只要出句与对句间同类词性相对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也相对。如元
3、流水对。
工对和宽对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相对,出句和对句甚至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等。但流水对则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是连贯的,有因果关系,两者位置不可互换,就像流水一样不能颠倒,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
对仗的形式自然不止上述三种,还有扇面对(即隔句对)、借对、就句对、错综对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诗歌声律美的表现
诗歌声律之美,主要表现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音节之美;各种句子之美和一个句子内的结构之美;整首诗歌谐律和拗就之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音节之美
如上所述,汉字的特点是每个字一个音节。诗的音节之美,不外乎同音字组成的重叠之美,异音字之间相续的错综之美以及同韵字相协的呼应美。诗家于此每多下功夫,“新诗改罢自长吟”,锤句锻律,下字调韵,于抑扬抗坠之间最为讲究。清代格律派诗论家沈德潜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心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说诗
(1)重叠之美即两个字之间的双声和叠韵。双声即两个字中的声母相同,如故宫、家居、加紧、蒹葭、皎洁、
第一,双声。如宋括云:“几家村草里,吹唱隔江闻”,其中的“几家”、“村草”、“吹唱”、“隔江”皆双声。李群玉“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
第二,叠韵。如胡仔《
第三:叠韵与叠韵相对者,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句中的“潋滟”和对句中的“空蒙”;杜甫《古柏行》:“崔巍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
第四:双声与叠韵互对,如王维《老将行》:“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
双声叠韵的音节之美首先是使声调抑扬顿挫、委婉动听。《文心雕龙•声律》,篇云:“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
当然,双声叠韵的美感决不止于委婉动听,它的
萄藤洞庭头,引叶漾盈摇。
清秋青且垂,冬到冻都凋。
全诗四句全为双声叠韵,为了迁就双声叠韵,诗意搞得很晦涩,什么叫“引叶漾盈摇”让人很费解,至于“冬到冻都凋”诗意则很庸俗,看得出完全是为了凑成双声叠韵。就是从音韵上来说,像“引叶漾盈摇”、“清秋青且垂”、“冬到冻都凋”等,读起来也很别扭拗口,没有丝毫美感。
双声叠韵的使用也会促使诗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就是由于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字,从而形成了独有的
(2)错综之美指异音字之间相续所产生的美感。其中包括平声字和仄声字之间参伍成句所形成的平仄错综之美,也包括仄声字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之间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美感。关于平仄相间所产生的美感,俞
仄声字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之间交替轮用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为单句的最后一字,上、去、入三声轮用,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亲》: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其中“衣”为平声,“妹”为去声,“转”为上声,“力”为入声。四个出句,四声皆备,参伍拗折之间,不仅产生错综之美,也从声韵的角度表现了战乱之中思亲而无法寻亲的无奈和无家可归的伤感。
第二种情况是一句之中有三个仄声字,上、去、入三声参伍,如杜审言的《和晋宁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独有宦游人”、“云
(3)呼应之美主要指同韵字的互相协律,包括选韵、叠韵、转韵、逗韵等形式。
选韵所谓选韵,是指诗人用韵时对韵脚的选择下过一番功夫,读者在阅读时可欣赏他们的匠心。清代诗论家袁枚认为选韵应该选择一些响亮的韵脚,要避免暗哑晦僻,他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舍弃。葩,花也,但葩字不亮。芳,即香也,而芳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非不能用,不屑用也”(《随园诗话》)。袁枚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字音的响亮,用宽韵,固然有种廊
叠韵即写诗叠用韵脚的问题。韵脚除了平常、奇险外,还有个疏和密的问题,何处用疏,何处用密,何处句句用韵,何处隔句用韵,这有个标准,就是为内容服务,由题旨和风格所决定。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前面句句叠韵,但到了最后四句“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却隔句用韵。其原因就在于前面写出征和战斗,诗人以逐句用韵来夸张出征的声威和战斗气氛的紧张。后四句是想象战斗胜利后的功勋,意在渲染 “紧张过去,神气舒驰”,以疏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
作诗火急追亡
诗的开头写孤山雪中景色,悠游之前从容不迫,因此叠韵中不用句句押韵的“促起式”,所以第一句的起句“雪“字不入韵,下面的“数”、“许”、 “暖”、“合”等也都不入虞鱼韵。从第九、十句“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起,叠韵和隔句用韵交错进行,直至结束。前面似乎是随心所欲,后面又显示出整饬和规律,天地既很宽敞,让诗人随意挥洒;押韵又有规律,可看出诗人可以安排的匠心。清代大学者纪
转韵转韵是指在长篇的五古、七古中转换韵脚。韵脚转换中轻重快慢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全诗音韵的抑扬顿挫,自然也就会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彰显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转韵13次,而且每每奇句用韵,平仄交替,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入声),与下面句子所押的“得、识、侧、色”属同一韵部,皆为仄声韵,又为叠韵。“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色彩。接着描述玄宗对杨妃的宠爱,在声韵上以平仄交替的方式开始换韵,落“逗韵”于“池、摇、暇、人、土”等韵脚,渲染杨贵妃的美丽和“姐妹弟兄皆列土” 的恩宠,唐玄宗得贵妃后的纵欲。
转韵并无一定的格式,清初格律派诗论家沈德潜说:“转韵初无定势,或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或连转几韵,或一韵叠下几语。大约前则舒徐,后则一滚而出,欲急其节拍以为乱也”(《说诗
七古的转韵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如果二句一转,过于急促,但如通篇一韵,也缺少波澜。何处转韵,何处不转,要视诗中的情节和氛围而定。一般来说,诗意转折时配之换韵,诗意一气贯注时则少换韵或不换韵。叶
将军魏武之子孙(元韵起),于今为庶为清门(元)。
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元)。
学书初学卫夫人(逗韵),但恨无过王右军(转文韵)。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文)。
开元之中常引见(逗韵),承恩数上南熏殿(转仄声霰韵)。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线,广韵与“霰”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线,广韵与“霰”同)。
褒公
先帝天马玉花骢(逗韵),画工如山貌不同(转平声东韵)。
是日牵来赤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东韵)。
玉花却在御榻上(逗韵),榻上庭前屹相向(转仄声漾韵)。
至尊含笑催赐金,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漾韵)。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
将军画善盖有神(逗韵),必逢佳士亦写真(转平声真韵)。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真韵)。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真韵)。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
全诗转韵五次,平转为仄,仄转为平,亦有平转为平。叶
逗韵逗韵是指换韵之前,预作韵脚呼应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后来逐渐变成一项规则,即古诗转韵的首句,当以入韵为原则,与新转入的韵预先作前导式的准备,使新转入的韵像水到渠成一般承接下去。如上面例举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从“承恩数上南熏殿”起要转韵,由前面的“文”韵转仄声“霰”韵,为了承接自然,在出句“开元之中常引见”中就预做准备,韵脚为“见”,这就叫逗韵。同样的,从“画工如山貌不同”起,由仄声“霰”韵转为平声“东”韵,其出句“先帝天马玉花骢”的韵脚就已转为“骢”,做好过渡准备。此诗的五次转韵皆在其出句逗韵,是极其严格的,也是逗韵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杜甫说他“老来渐于格律细”,确实如此!
2、句式之美
句式美一是表现在平仄协调,二是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三是句子的结构。前面两点上面已论,这里专论句子结构。古代诗歌的句型,唐以后以五、七言最为常见。
五言诗的结构有多种,其中以上二下三最为常见,称为“常格”;还有上三下二、上二下二、上四下一等句型,称为“变格”。
上三下二,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
上二下三,如元
上一下四,如元
河——任天然曲,江——随峡势斜;
孟郊《怀南岳隐士》:
饭——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
上二下二,如王维《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上四下一,如王维《山居即事》: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七言的句型上四下三为常格,上三下四为变格,又叫“折腰格”。另外还有上二下五、上五下二、七字一贯、上六下一等句型,但不多见。
上四下三格,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方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上三下四格,如白居易《日答客问杭州》: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
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
卢赞元《雨诗》:
想行客——过溪桥滑,免老农——忧麦垄干。
上二下五格,如杜甫《秋尽》: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上五下二格,如杜甫《阁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字一贯格,如杜甫《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上六下一格,如陆游:
客从谢事归时——散,诗到无人爱处——工。
以上谈的是五言和七言各种句型,但无论是那种句型,他的美感皆在于结构上形成或舒缓、或紧凑的顿
闻君寻野寺,便宿支公房。
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
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
胜事不可接,相思幽兴长。
首句“闻君寻野寺”为上三下二结构,下句“便宿支公房”则为上二下三结构;颔联二句皆为上三下二,颈联二句皆为上二下三。尾联同颈联结构,但用字的虚实又不尽相同。这样参伍变化,诵读起来自然磊落如贯珠。
3、谐律和拗救之美
音韵的和谐包括双声叠韵,异音字之间相续的错综之美,同韵字之间互相协律的呼应之美,这皆在前面已论及,下面着重谈谈拗救之美。
有正就有奇,有顺就有逆,拗救是近体律诗中的一种变格。即在平仄的组合搭配上,打破固定的常规模式而别创音节,显示出不同于常体的突兀变化之美。这就叫“拗”,这种诗歌就叫“拗体”。但中国古典诗歌必须平仄交错并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因此在用仄声字拗折时,一句之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律诗声韵中的大忌。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设法补救,这就叫做“救”。
诗体的拗救也有一定之规,清代论诗律著作,如王渔洋《诗律定体》、赵秋谷《声调谱》、翁方纲《五七言诗平仄举隅》,开列诸种拗救之法。王力的《汉语诗律学》条分更细,将拗救之法搜罗殆尽。拗就之法,分为单傲和双拗两大类。所谓单傲,就是出句拗,对句不拗;双拗就是出、对句皆拗。
拗救形成的拗句往往能增加句子的强度,形成一种劲直之气,对文气对声调都有帮助。宋代的范
单傲
(1)五言句
五言平起的常格是“平平平仄仄”,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就叫“拗”和“就”:
第一种,五言平起的常格“平平平仄仄”,如第一字为仄声,就是拗句,如许浑《送南陵李少府》:“落帆秋水寺,驱马夕阳山”,出句第一字“落”为仄声;许浑《玩残雪寄江南尹刘大夫》:“艳阳无处避,皎洁不成容”,出句第一字“艳”为仄声,这就叫“拗”。五言平起的诗如出句第一字为仄声,那么第三字必须是“平“声,这就叫“就”。如上面例举的许浑两诗,第一首出句第三字“秋”,第二首出句第三字“无”皆为平声,这就是“就”,合在一起叫“拗就”。
第二种,五言平起的常格“平平平仄仄”,如第三字为仄声,虽仍算合律,下句可以不就,但第一字必须平,否则就犯了“孤平”(即一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李商隐《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第三字“出”拗作仄声,可以不救,但第一字“高”必须是平声,否则犯孤平。
第三种,五言平起的常格“平平平仄仄”,如第四字如拗作平声,那么第三字就应拗作仄声,不然就落调,如李商隐的《乐游原》“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出句第四字“烟”拗作了平声,那么第三字“弄”就“就”为仄声;
(2)七言句
第一种,七言律诗的第一、第三两字,可以不论平仄,但仄起句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会成为孤平。如第三字不好改成平声,那么第五字本为仄声者必须改为平声,以来救转,如杜牧的《柳》“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对句“宋玉宅前斜带风”声韵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即第三字不好改成平声,那么第五字本为仄声者必须改为平声“斜”,以免犯孤平。
第二种,七言律诗仄起的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如拗作仄声字,仍算合律,可以不救。但第六字如拗作平声,就必须救,即将第五字拗作仄声,不然就落调。如李商隐《无题》“直道相思了无益,未防惆怅是清狂”,出句拗作“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无”当仄用平,改第五字为“了”,当平用仄以相救。
双拗
(1)五言体。五言体平起出句为单傲,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才有双拗。
第一种,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中,第三字平声如拗成仄声,那么对句的第三字就必须改成平声救转,这样上下句就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诗例如:苏轼《游鹤林招隐》“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出句第三字本应平声,拗成仄声“满”,下句第三字本应仄就必须改成平声“闻”救转;
第二种,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中,出句第四字本应平声,如拗成仄声,那么下句第三字就要改成平声救转,或者下句首字改用仄声亦可,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者“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诗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第四字本应平声,拗成仄声 “不”,下句第三字本应仄声,就必须改成平声“吹”救转;
第三种,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中,出句第三、四两字本应平声,结果皆拗成仄声,成了“仄仄仄仄仄”或“平仄仄仄仄”,那么,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救转。另外,出句如拗成五个仄声,其中须有入声调配,这样音调才美。诗例如孟浩然《广陵逢
(2)七言体。七言体仄起出句为单拗,平起出句才有双拗。出句平起的标准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种,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第五字拗成仄声,那么,下句第五字就需改成平声救转,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韦应物《
第二种,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五、六两字皆拗成仄声,那么,下句第五字就需改成平声救转。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句五、六两字“八十”皆拗成仄声,下句第五字就拗改成平声“烟”字救转;
第三种,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第六字拗成仄声,亦是将下句第五字需拗成平声救转。诗例如崔
综上所述,拗救的方法虽多,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避免“孤平”,使声调动听。这样,在拗救之中就出现与常格不一样的新的音调和节奏,使长期使用的已显得板滞的律诗形式发生变化,使句法变的灵活,笔力显得生新折拗,调新而韵美。可见创新是万物的生命,诗词格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