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
古训
1、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感到充实,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2、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证严法师
3、在别人的优势中挺直脊背,坚持自我,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种正确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4、说的有一丈,不如做一尺,说的有一尺,不如做一寸。
5、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日:“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大随法真禅师》
6、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 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那些有积极人生.快意生活的人,总能 将这颗本性的平常心挖掘出来,认真体会,好好感悟,故而他们生活得无 忧无虑。
7、问:“在家念经念佛,请问是否可以打法器?”答:“诸位必须要知道,法器的用意是什么?是让大家在一起共修时,音声.音调.动作能整齐划一,庄严道场。因此,打法器至少是两个人
8、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大梅禅师
9、修行是壹个人毕生的功课。修行是一种心性的锻炼,透过观照,去防 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精神世界。证严法师说:“心田要多播 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修行的重心就是不断地 调适自己,修正错误行为,日臻于善。
10、壹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壹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佛陀的格言》
11、信任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一环。适度的信任,是友谊的催化剂,是商场中的润滑油,不但能令他人感到温暖,而且也能令自己显得自信.大度.有涵养。
12、壹个有思想和远见的人,只有依靠自己,独闯大业,才能培养做事能 力。敢于放胆一搏,就不愁夹缝里挤不出一条生路来。
13、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海涛法师
14、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宗教箴言录》
15、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寒山
16、有些人遭受打击和困苦,依然挺身直行,有些人却从此一蹶不振。坚持走下去的人可能会遭受
17、真正的好名声,是壹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肯定,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认同,也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而追寻的一种财富。而虚名则是为了满足面子和肤浅的虚荣心而刻意追求的东西。
18、王阳明曾说:“防山中之贼易,防心中之贼难。”看待事物要站在人本的立场.客观的立场,以一颗公正的明心,不刻意揣测,也不认死理,较真儿。真理也要灵活运用。
19、问:“如何是道?”师云:“炉中有火无心拨,处处无踪任意游。”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坐看烟霞秀,不与白云齐。”一《汝州首山念和尚语录》
20、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的生命才是我们唯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该珍惜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一边后悔着昨天的虚度,一边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作出改变,而今天就在这后悔和决心之间被轻轻放过。
21、在佛家眼中,心中无物,四大皆空。我们虽达不到这种境界,但也应当时时擦拭心中杂念,以使其不被尘世所染。
22、佛界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 上,我们要能够忍耐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之后才能“历劫成圣”。
23、问:“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答:“‘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一毫不迷惑。”——净空法师
24、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25、雪残春鸟路迢迢,水静云开见碧霄。别后谁同此深意?只应孤月共寥寥。——《明觉禅师语录》
26、执著是苦恼的根源,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
27、同伴着急道:“命都快没了,扔掉吧!”但这人坚持不扔,结果被淹死了。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28、报复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29、我们的人生也曾充满梦想,也曾追求过。然而当第壹个春天付出不曾得到回报时往往灰心丧气,轻率地将第二个春天弃之门外。
30、世上的事,无论难易大小,只要愿意做.用心做,都可能实现。成 功,甚至很大的成功,都是在心用到处唾手可得。
31、问:“佛性与烦恼既俱,何故独断烦恼非本?”答:“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当自各别,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32、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33、不逞口舌之能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
34、佛说:“低调低调,低调到尘土中去。”
35、同样,觉醒之道也是如此,它具备增长众善和净化烦恼的功德,并不断地引领行者朝着佛果的大海迈进。增长众善的功德,是爱心,净化烦恼的功德,是智慧。
古训(二)
1、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么,这就是禅宗的特色。——耕云先生
2、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活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遇事时要独立思考,随机应变,才会掌握主动权,甚至变被动力主动。
3、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4、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元音老人
5、做好小事,并非微不足道的无用功,而是做大事的开端。动手做好每件小事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化价值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从消极到积极的改变过程。
6、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激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却是苍白的,物质生活看似是安稳的,而精神生活却显得非常不安。——郑石岩
7、药师佛像一般是左手执药器,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干莲台上。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一般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也有以观音.势至为其胁侍菩萨的。
8、有一首禅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9、有人常为负担太重而困扰。师言:“不要担心负担多.责任重,能受天磨方铁汉,只要脚步站稳,力气是愈用愈大的。”——证严法师
10、自己的苦只能自己承担,生活中的一切也只能自己去体验,依靠他人总是有限的,因为他人不可能替你活着。
11、以深信因果.取舍正当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专心行善.珍惜当下让安定的心稳固,以追求真理.启迪智慧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12、因为有了慈悲,才能自利利他,有了智慧,才能自觉觉他。
13、我当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报恩。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佛陀
14、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有时却比声音更深刻。—证严法师
15、壹个人承担责任的多少,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
16、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宏智禅师广录》
17、毗尼母经》上说:“卑己敬人。”古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 而有礼。”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与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 会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别人能换来别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 益,主动示善最为珍贵。
18、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
19、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坛经·定慧第四》
20、只有抛弃世俗的眼光,才能心无旁骛,取得成功。
21、一旦养成了服务他人的习惯,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自觉地就会支配行 动,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表现在行动上。如果你早已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 习惯,那么就坚持下去,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把爱心献给他人的重要性, 现在就开始以此为准绳衡量自己的行为。
22、希望的源头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希望不是奢望,希望是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奢望则是一种看不清自我的盲目自大。
23、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佛陀的格言》
24、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佛陀
25、占有不能带来快乐,为金钱而忙碌顾不上享受并不是明智的。
26、“相信自己,我就是主宰”,我们现在可能不是理想中的某种“人才”,但仍要相信自己有潜力成为那样的人。如果因为自卑而裹足不前,就永远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会努力塑造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27、对每一件好事表示感谢 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28、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 轻易地发怒,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恶化了冲 突,得不偿失。恼怒是片刻的疯狂,你应该控制住情感,否则情感就会控 制你。
29、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30、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喜欢说些闲话,生活中没有了“小道消息”他们就觉 得乏味,所以他们对各种闲话津津乐道。有时候他们和谁亲近,不自觉地 就会说“某某说你的不是”,造成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那些话也许是 他听来的流言,也许是他夸大的。
31、一条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断崖残壁,然而一泻千里,便成就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32、炫耀自己的人,只不过是一时逞口舌之能,这是万不可取的。
33、唐朝盘山宝积禅师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当你被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只要你不那么想,一切自然周全圆融。
3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人往高处走的心态,又要有水往低处流的 胸怀。或许把头低下,我们的心,才会低成一口深井,泛出幸福的泉水: 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35、问:“在路上遇见出家僧宝,不知可在路上顶礼或如何?”答:“居士见僧宝,自应顶礼。但在通衢马路,方便合掌问讯可矣。缘路上车马往来,若匍匐顶礼,则碍交通也。”——李炳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