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消失
佛曰消失
1、佛六根互用,用的是心。佛彻证唯心,故能六根互用。
2、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永嘉证道歌》
3、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4、若观无相法,无相即为相。若言修无相,即非修无相。若舍诸贪着,名之为无相。取是舍贪相,则为无解脱。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四
5、当岁月消磨了青春,时间融化了年华,磐石犹在,人何以堪!
6、与文化学会知而不言,谨记言多必失,学会自我解脱,才能自我超越,学会静静思考,才能让自己更清醒,学会用心看世界,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学会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一开始,学会感恩,才能在逆境中找求希望。
7、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耕云先生
8、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达摩大师血脉论》
9、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10、当你倒霉时,你身上的阴性场态总是占主导,而阳性场态也是最弱之时,当阴远超于阳时,就会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此时遇见小人或撞见鬼都是常有的事。
11、要能“观世音”。芸芸众生,能观看听闻.能省思修行社会上有什么声音?山河大地有什么声音?而自己的内心又有什么声音?是怨天尤人的声音,还是惜福感恩的声音?
12、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杂阿含经》卷五,第102经
13、声闻乘,唯求自利而不能为利益他事。二缘觉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是人不离生死。《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14、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壹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
15、壹个人的外形和相貌长得端正还不是真正的端正,只有心性.行为端正,被人们所敬重.爱戴,才是真正的端正。
16、笑,世界跟着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海涛法师
17、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18、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19、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太虚《人生佛教》
20、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净除其心如虚空,令其所向皆无碍。
21、人生最大的五种病,是“贪.嗔.痴.慢.疑”。而诸多烦恼及种种罪业,皆因贪着“财.色.名.食.睡”五欲,若能去除五欲,则能启发良知,开展良能,自度度人,饶益一切众生。
22、某些时候,耐心比信心重要。信心是动机,而耐心才能抓住机会。没有耐心的人总会在前进和倒退的翻来覆去中浪费生命,以至消耗信心。所以,人生要及时进取,更要善于等待。只要抱定壹个理想,不断地去努力争取,总有一天你会如愿以偿的。
23、自由是一种心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就如长沙景岑禅师所言,心能够在整个时空中徜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24、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观无量寿佛经》
25、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了彻此理,才能来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迈向光明的境界。
26、这个世界,如果每个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那么,人类所展现的凝聚力和力量便能超越任何自然界。过去,有很多人误会“人定胜天”
27、禅是明白以后的觉悟,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魔。
28、幸与不幸一念间,能付出是幸福,希望被帮助是辛苦。
29、无知无明,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 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佛曰消失(二)
1、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积聚添烦恼怎样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佛日:生时不赍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已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得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一《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
2、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是安乐。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是活泼。智慧,看起来是放下,实际是拥有全世界。
3、惭愧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净.有所不善。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4、简单快乐的真谛。积善就是积福,爱人就是爱己。心净如镜,胸怀似海。抱朴守拙,无欲则刚。
5、人只要能回归落实到生活的本身,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就 可以生活得安然自得。安适的情怀不是追求来的,不安的心也不是外面能强 加给我们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关键是自己能否维持壹个纯真的心态。
6、怎样培兼正确的观念?佛日: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
7、恭敬.赞美.包容,是待人处世的三部曲。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8、人生的苦必须通过自己觉悟才能解决。主体觉醒了.觉悟了,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能帮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发菩萨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9、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10、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需,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本事经》卷四
11、世界上最大的不幸是抱怨不抱怨才能发现被“心魔”遮住的风景,不抱怨才能于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然与幸福。
12、在感恩中奉献自我.回报社会,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
13、这个世界上最弥足珍贵的是真朋友,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假兄弟。
14、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5、不忍辱,焉能负重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16、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态。
17、放下了虚无,便学会了稳重,放下了真实,便懂得了看破。下了自己,便懂得了慈悲,放下了别人,便懂得了自在。下了无明,便懂得了安住,放下了觉悟,便懂得了随缘。下了众生,便懂得了超脱,放下了佛果,便懂得了无悔。下,便是圆满的光明。
18、禅师曾说:“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
19、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0、如果胡里胡涂地随着过去的福延续现在的缘,生活如意顺利而不再造福利人群的因,如此“享福了福”,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就是不能惜福。
21、习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穷究自己。——梅原谛愚禅师
22、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出滑稽的戏剧,我们往往不断追求某些东西,为此永远不知疲惫,但最后却发现,在自己匆忙赶路的时候,却错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因此我们应该将全部心神贯注在眼前.身边的事物上,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静享当下的每时每刻。
23、能指引正路,是良师,能同行正道,是益友。
24、以应萨婆若心,行五波罗蜜,勤修不息,亦安立一切众生于五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毗离耶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25、位君子说:我就是个好色之徒。此话既出,举座哗然。君子笑言:看你们这些伪人,吾等俗人谁不好色?金钱官位,华裳浮名,香车美女,名山大川乃至佳肴美味,无不是色。
26、参禅参的什么,参的是自己如何从无限的膨胀到化做虚无。学佛学的什么,学的是自己如何从妄想成神到本分做人。悟道悟的什么,悟的是自己从自以为是到如何还能像别人一样坦白的微笑,轻松的活着。
27、令一切众生欢喜。《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28、平静的心最有力,喜乐的心最有营养,利他的心能成就一切事业。
29、求法应有正确认识,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佛曰消失(三)
1、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2、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人的贪欲酿造了无数的灾祸。任何时候都应清心寡欲,取舍有道。
3、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
4、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六喻品
5、如果你折射太阳的光辉,它便灿烂无比,哪怕在一瞬间,露珠会变成水蒸气。
6、明浮躁源,戒浮躁心,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丝~毫的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
7、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
8、僧又问:“哪个是佛心?”师日:“墙壁瓦砾是。”——《南阳忠》
9、行走在雨中,不要总在意脚下的泥泞,如果心中有一条洒满阳光的路,你的步履就不会犹豫而沉重。
10、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楞伽师资记》
11、每个人都有一念善心,只要被启发,爱心就能被点燃。
12、禅有如黑夜里点燃的一盏灯,有如风雪之地生起的一盆炉火,有如漫漫沙漠里出现的一方水域。它象是一艘在红尘中平静航行的法船,载着需要拯救的芸芸众生,一路普度向前。禅可以教会壹个人如何回到自己心灵的居处,在那里听闻鸟语花香,沐浴阳光雨露。
13、养好你的大气,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相信你。大气是壹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壹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14、以为绣出的鸳鸯举世无双,其实巧手之外还有更强的巧手。
15、人应该为了什么而行善,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富足。
16、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卷四
17、爱惜生命并非计较寿命长短,而是应时时提高警觉,把握分秒利益人间。
18、脚浅一脚地前行,累幺?当然累,背了那么多东西,岂有不累的道理。
19、世界这么广阔,有那么多的路可走,却不去走,偏偏要在窗纸上乱钻,永远都出不去!
20、好人行善,能够从快乐中得到快乐,从光明中得到光明,坏人行恶,只能从苦中得到苦,从黑暗中得到黑暗。
21、在喧嚣处,修得暇满身,真正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22、如果自己受到诸多恶习的束缚,却以为能够解除他人类似的束缚,没有这样的说法。
23、知识像新鲜的牛奶,存放过久就会变质怎样吸收和运用有益的知识?佛日:汝等此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24、回顾文字可载的几千年历史,人类经历过战争.贫穷.瘟疫及无数的自然灾害,但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大多数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物质高度丰盛,科技超前发达的情况下,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慌与忐忑。
25、倘若壹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26、面对扭曲或责难,要有化杂音为零的功力。
27、佛说:人有美德,我虚心学习,人有恶行,我小心规避。我追随“善知识”,自修成佛。
28、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先开见地,后可言修证。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