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安佛法禅语
说晚安佛法禅语
1、性格决定命运,壹个人身上的习气在某些时候会成就他的事业,但在某些时候却成为一种致命弱点,让他一败涂地。而壹个人在同壹个地方跌倒过无数次尚不能吸取教训,那他真是无药可救了。
2、山高水深是佛境界,日上月下.云腾鸟飞是佛境界,明色暗空.坏空成住.三涂六趣.九有四生.炉炭镬汤.诸恶苦趣是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3、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4、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5、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什么人可以做到自始至终皆是胜利 者。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错。
6、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抱持一颗“精进”心。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意即要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能做得成,无有二念才会有进步。
7、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像法决疑经》佛言
8、发短信会影响壹个人的运势,如果发出的短信是吉祥喜悦的,产生了好的阳性气场,让朋友们开怀,那当然就“发了”,反之,日常生活中,我们言行举止会造业也会结善缘,所有的因果都在一念之间。
9、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杂阿含经》卷五,第102经
10、人不能无自我,也不能太自我,凡事过度必致偏执,人一偏执,就容易钻牛角尖,痛苦就难以避免。所以古人教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执中,中则不偏不倚,思想崇正,做事崇实,做人崇信。
11、善待他人需要一颗爱心。向别人奉献自己的关爱,不图任何回报,本身也可以成为幸福。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它的高尚性会使人产生从来没有的满足感和轻松感,因而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的体验。
12、壹个有思想和远见的人,只有依靠自己,独闯大业,才能培养做事能 力。敢于放胆一搏,就不愁夹缝里挤不出一条生路来。
13、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佛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14、做壹个坚强的人,哪怕没有别人的同情,至少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一种大度的风范,生活的禅法,就在于在那些痛苦与悲伤中,活出人生的柳暗花明,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崭新。
15、壹个愈有修养的人就愈是谦虚,愈有学问的人愈觉得德学不足。因为世间的学问浩瀚如大海,何况出世的教育,更是无量无边。了解道理后,才知道自己距离真理尚远,自觉渺小,才愈会向前精进。
16、生命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生死也在分秒间。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保证了生命的精髓,才能精进不懈,勉励自己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贡献。
17、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18、快乐,源于一颗感恩的心 掬一捧清水在手.月亮就会笑在你的掌心。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 云。所以,今夜的月亮,明天能不能挂在天上又如何呢?快乐原本就是如 此的简单。
19、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人信不及,便乃认名认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悬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20、净慧法师开示:“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 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 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 能获得
2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却能为你的人生积德,恶虽小,但也许会使你因此而丧命。“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要因贪恋而作恶。处处为善,才能享受快乐.圆满的人生。
22、同伴着急道:“命都快没了,扔掉吧!”但这人坚持不扔,结果被淹死了。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23、给我壹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不是自信而是狂妄,我如果拥有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不仅夸张而且虚假,我要是有钱我会去救助天下的穷人,那现在为什么不努力去挣?我才疏学浅这辈子注定与成就无缘,那何以不当下就抓紧学习?
24、佛说:知足的心,就是富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觉得安乐。不知足的人,虽然身处天堂,也不满意。不知足的人,虽然富有,内心却很贫穷。知足的人,虽然贫穷,内心却很富有。
25、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六祖坛经·机缘品》
26、追求真理者,就像个迷路的人想寻找正确的道路,若能找到正路,不但不会仓皇失措.忧虑恐惧,而且会充满信心与勇气。
27、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越来越远,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这样才会有所突破。
28、曾经混沌懵懂的誓言,曾经潇洒狂放的书简。岁月流远,带去了曾经年轻的苦禅。成长后内心的孤单,也渐渐朦胧在天边,留下的,只是许多回不去的遗憾。
29、不惧无常,随处安心自在生活中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壹个人面对拂逆和不顺,而人力又不能改变的时候,就应面对现实,随遇而安。
说晚安佛法禅语(二)
1、要保持人原有的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就需要养一颗自然之心。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身,如何养心?要回归自然,首先要在心态上回到自然中去。
2、悲苦其实来自内心,我们自认为悲苦,生活才处处笼罩着愁云。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时时富足,就不会沉浸在哀叹抱怨之中。
3、眼不见。不烦。不闻。不乱。不求。不贪。交友。结缘。分歧。争辩。为贵。为先。念经。慧现。观己。多言。外事。如烟。好人。布施。好事。展现。好话。妄言。好心。恶念。皈依。五戒。习气。知见。弥陀。彼岸。
4、心为境界,以心系心,渐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专一,心专一故,次第无间。得定心故,心常寂静,心寂静故,心生喜乐,便除欲爱诸恶不善,有觉有观,定生喜乐,成就初禅。《大乘宝云经》卷二
5、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一朵花,开了又落,诠释了生命所有的悲喜,依着花香的脉络,我愿在清风明月里,书写一段禅意的恋曲,在简宁的日子里,展一盏心灯,与一段岁月沉香,凝眸,嘴角已扬起一枚笑靥,落笔的瞬间,恰好与你脉脉对视。
6、有些人总是斤斤计较,干什么事情总怕自己会吃亏,更怕让别人得了便 宜,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领悟到
7、以若得前所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
8、现代人有一种通病,那就是普遍不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前,便一头栽进壹个过高的目标中,所以每天要受尽过劳和疲惫的折磨。——郑石岩
9、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经常处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状态。明智的做法不是想着怎么抓住,而是学会如何放手。
10、生活就好像旅行,到近处去,一天来回,回来了肚子还是饱的,走一百里路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11、在坎坷崎岖的道路上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如果前程顺利的人生,更可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壹个人如果要前程顺利,就必须注意善因善缘,勤修因果必获福报,前程顺利贵人相助,自然是最幸福温馨的。
12、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人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盘山宝积禅师《传灯录》卷七
13、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无垢性品
14、我们不应被行家之言所吓倒。当遇到我们确实熟知的领域,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住所,让我们听完行家如何说后,自己再做主张吧。我们的推测或许和他们的差不多,有时可能还要比他们的强些。
15、我们的才能并不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我们的才能依然存在。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的才能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16、壹个好的念头,一次好的选择,都是在脱离荒芜和苦海,为未来播下幸福快乐的种子,每一次踟蹰,每一次犹豫,都是在给未来增添
17、当我们拥有很多钱财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面对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懂得感恩之人变得更加珍惜,并善用它来做
18、过分追求满足淫欲就会导致衰老,对他人怀有仇恨.愤怒的心理就会引起疾病,而愚昧无知.不明事理则是自寻死地。若能够戒除这三毒,才能够真正地得道。
19、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海涛法师
20、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真,权在涅槃之处。——《楞伽师资记》原序
21、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自己,给别人的处境留下壹个“台阶”,也 许别人终生都会感谢你。当你宽容别人时,你不仅卸下了壹个仇恨的担 子,也得到了
22、我们为什么会生烦恼?是因为我们看到众生的行为有过失。虽然这个烦恼是因由众生而缘起,但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心仍有烦恼的缘故。佛陀的心续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他视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正因为我们自心有种种染垢,所以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
23、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24、有两种方法告诉大家可以救众生:一是惭,二是愧。所谓惭是指自己不作恶,所谓愧是指不敢教他人作恶,惭是内心知道羞耻,愧是能够向他人暴露自己的错误,惭是羞人,愧是羞天,这就叫做惭愧。不知道惭愧的人,不能叫做人,只能叫做畜生。
25、这个春天,行者工作间隙顺手拍了一些家乡的照片,将自己眼中的美通过镜头传递给一切热爱春天的人,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春天的事,内心也是一片春意盎然,仿佛年轮倒转,生命重新充满朝气。
26、勇于冒险求胜,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
27、初学佛的人,应该在闻思上努力。在觉受生起了之后,就应当在定慧专修上努力。在没有获得坚固的定慧证悟时,要在寂静的处所勤修努力。冈波巴《宝鬘集》
28、善学佛法者,不难通文难达义,不难达义雉人理,又不难入理难忘情。夫情苟未忘,所人理决不莹彻,理不莹彻,所达义决不无碍,义未无碍,所通文决非总持。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29、对物质的依赖越少越好。在生活方面,保持自然的本色,从最本质的需求出发,就不会走上偏途。忌妒别人,不如为别人的好运鼓掌
说晚安佛法禅语(三)
1、度是梵文波罗密多,意为到彼岸,即这六个法门能让修持者从烦恼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在佛教中属于菩萨所修行的六个法门。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法门能对治掉我们身上的六种习气,分别是: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2、当智商高于情商,凡事将斤斤计较,当感性高于理性,情绪将仿佛不定,当欲望充斥内心,心态将难以归零,当主观轻视客观,事实将难成依据,当理念信念缺失,人生将随波逐流。
3、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出滑稽的戏剧,我们往往不断追求某些东西,为此永远不知疲惫,但最后却发现,在自己匆忙赶路的时候,却错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因此我们应该将全部心神贯注在眼前.身边的事物上,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静享当下的每时每刻。
4、有长远打算的人,才会实实在在做好眼前的事,没有规划的人容易随波逐流,一无所得。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生命之旅永远的票。
5、天子让你做官,给你发俸禄。有吃有喝你还不知足,还动手贪污钱财。总是怀着一颗盗贼的心,总是张着一张像饿狼一样的大嘴。直至有一天枷锁忽然上身,脑袋瓜落地。
6、道路曲折坎坷并不是通向目标的最大障碍.壹个人的心志才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心中的灯火不曾熄灭.即使道路再崎岖难行,那片光明也会引路,令你如愿而归l如果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你可要牢牢守住.怎样都不要放弃。
7、出家的人不一定是真菩萨,在家的真菩萨也不在少数。《金刚经》里,佛以自己的日常生活示现我们,出家人持钵化缘为生,没有私藏。由此观之,区别现在出家人是否真修行,看这个出家人是否有私人存款,或许是壹个好办法。
8、虽说人生如逆旅,我们都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但过客也应该有过客的格调。带来什么,带走什么,又将留下什么,你不必刻意,但不能糊涂,你刻意随意,但不能随便。因为只有这一次,没有下一次,你的人生没有草稿,落笔就是定稿,绝没有改写的机会。
9、其实不少人在肌体过劳死之前,灵魂就已经枯萎了。我在追问,我们为什么要被追赶,我们这样不顾一切地奔跑是否值得?
10、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旋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
11、佛说:用布施调伏贫穷,以守戒调伏无礼,以忍辱调伏强暴,以精进调伏懈怠,以一心调伏乱意,以智慧调伏恶智,以悔过调伏八难,以大乘佛法愉悦内心,以培养美德接济无德之人,以宽容对待大众。这就是十德。
12、世间之人无知无信,常与诸根而为奴仆,唯见掌中,不观大利,易事不修,难者恒作。《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佛为阿难说处胎会
13、念佛的正品是往生,惭愧.忏悔.感恩.法喜都是念佛的副产品。正品是必然会有的,自然就有的,即使不知不觉,也必定不虚,副产品则时有时无,可有可无,或有或无。
14、思想在如水的夜色中漂泊,心是唯一的航灯,灯不灭就不会迷航,迟早会抵达黎明的彼岸。灯如灭了,思想就会触礁,万劫不复地沉没。
15、在别人的优势中挺直脊背,坚持自我,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种正确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16、壹个人只要不庸庸碌碌,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便他的外表.地位再平凡,从佛的角度来看,他也是壹个合格的人,壹个具备了佛性与佛心的人。
17、犹如金在矿,处石不堪用,销炼得真金,作众庄严具。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圆镜智相应,如日出云翳。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
18、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壹个附属品。如果壹个人真的有道德,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奖赏,就是实至名归,如果他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做而只有名声,那就是徒有虚名。
19、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做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己相近者,就当做兄弟姐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做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菩萨道行者
20、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力德无量」。
21、当人心迷失了方向,不妨静下心来,看看禅语,使慌乱的心渐渐平息,为上道......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
22、常有人为事业不顺或身体不好,而怀疑家中的神位不对或有所冲犯。师言:“佛门讲定业因果,只要心安处处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方位。”
23、文殊师利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日:“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24、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恶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25、我国儒家主张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6、生活是公平的,人心有杆秤,只要真心向善.持之以恒地行善,必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即使有过不光彩的经历,也会淡化在善行中,就像一小粒盐溶化在一大锅水中一样,被饮者完全忽略。
27、相信自己.用微笑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考验。激励自己.用行动和努力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鼓舞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一颗上进的心。磨练自己.让自己的心性保持平和。完善自己.让自己尽量达到完美。忘却自己.使自己尽快入道成佛。
28、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圆觉经》卷上